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記密碼
恩語
都市熱話
專題
恩惠全球
笑對風暴
錯錯對對
十萬個為什麼
心靈專線
顧名思義
今昔對比
聖經解碼
聖經冷知識
啟迪故事
福臨社區
我最喜愛的金句
啟示錄
教會之旅
學校快遞
事奉之路
屬神的家
屬神的女
屬神的男
音樂文化
逆風文化
聖經故事
肢體消息
代禱事項
文化在野
商愛無限
感恩見證
演藝事工
人生職場
紀團見證
彩虹見證
少年軍見證
生命見證
創世記與科學
屬靈領導
在愛與接納中握手
投資心理學
五餅二魚小子
Signet印記
耆言
請柬
立睇聲
談親子
芥菜人生
生命師傅
以心維家
靈修分享
上帝精兵
拾義瞞逃
眾旅尋祂
跑到世界的角落
聖經CROSS OVER
教會半世紀
現場報道
動物世界
天父世界
特稿
廚意門
自家製DIY
放眼世界
書香世代
活動介紹
友情連結
教會網絡
身心美
部落格
信仰答客
代禱專區
遊戲區
讀者投稿
教會之旅
學校快遞
事奉之路
屬神的家
屬神的女
屬神的男
音樂文化
逆風文化
聖經故事
肢體消息
代禱事項
文化在野
主頁
\屬神篇\事奉之路
執指揮棒的牧師(第65期)
趙崇明博士 文化捕手(第64期)
捍衛真理 仗義執言 陳衍昌法政牧師(第63期)
陳念聰醫生 眼微調(第62期)
愛港老外 韋理信牧師(第61期)
捨棄換來精采 郭奕宏牧師(第60期)
湯頌年牧師 普通的人(第59期)
回應時代的聲音(第58期)
朱源和 無名生命使者(第57期)
不亢不卑 笑罵由人 梁家麟院長(第56期)
李仰安牧師 九十後 記之曰恆(第55期)
林國璋牧師 不要問 只要瞓 (第54期)
肅貪牧師 魯潤森(第53期)
蔡少琪牧師 兩線神學(第52期)
陳一華牧師的下一站(第51期)
臨床天使 譚楊美寶博士(第50期)
天道潮人 樓恩德牧師(第49期)
好好玩院長 羅美珍(第48期)
余妙雲 他的最痛 我的最愛(第47期)
蕭智剛的大自然佈道法(第46期)
薯仔醫生林正財(第45期)
回應時代的聲音(第44期)
蕭如發牧師決戰紅魔鬼(第43期)
成全無私的愛 吳振智牧師(第42期)
重出江湖 踏上監獄之旅(第41期)
走進非洲(第40期)
日本宣教10年(第39期)
鄺玉婷讓基層沐福(第36期)
陳佐才牧師談情(第35期)
陳供生浩聲讚祂(第34期)
江永光宣道園為主收割(第33期)
容美玲從澳門來港當宣教士(第32期)
周聯華牧師 蒙主恩待90年(第30期)
牧師打高球凝聚未信者(第29期)
葉松茂 以教會需要服待神(第27期)
翁傳鏗 執行出版異象(第26期)
劉志良 聽候神安排(第25期)
心靈健全的乒乓牧師(第24期)
梁永泰 對青少年有無限盼望(第23期)
黃福光博士 在舊約裏找福音(第22期)
盧龍光 以神旨意為先(第21期)
黃克勤牧師 獻上年青的力量(第20期)
非一般牧師吉中鳴(第19期)
池麗華 追尋人生目標(第18期)
鄺偉衡 傷殘人士的牧者(第17期)
使命廚藝(第15期)
李寶珠 享受教神學樂趣(第14期)
撰文:陳珊珊 攝影:汪惠冰
「記得小學時在一所天主教學校就讀,我的默書成績一向很不錯。他們有個很要緊的規定,如默書錯多於七個字,便要把默書簿打開,夾在背後,在教員室外罰站。有次默完書後發現漏了一句,我非常擔心。第二天回到學校,班主任叫我進去,我知道自己糟了,誰知她打開默書簿,說:『你漏了一句,快加上吧。』」令人既意外又感激。年少的陳佐才發現,這種做法對他幫助更大。人有疏忽,法外開恩
—
公義外的慈愛,其實更重要。
登入
或
陳牧師對「三位一體」的體會是上帝的寬廣,耶穌的關心,道成肉身在一點上,和聖靈在廣闊與關懷中做選擇。
公義外的慈愛
這在中國社會中也許叫人情味,是硬繃繃之法規外的通融。陳佐才牧師回憶,他在廣州初中畢業時成績優異,但進了聖保羅後,第一個考試便有五科不合格。「考完後胡素貞校長叫我入校長室,我心很怕,但她告訴我:『我知道你從大陸來,也在我們夜校讀過英文,你這次五科不合格都是同英文有關。不要緊的,你繼續努力吧,我們聖保羅不會趕人出校的。』」這句話對他的安慰非常大,他至今仍感念胡素貞校長的慈範。
陳牧師與太太May的情愈久彌篤,牆中二人鍾愛的畫正表達了「風雨同行」之意。
從中國的「情」看基督教
陳佐才是聖公會少數的法政牧師(榮譽牧師)之一,自1962年按立成為牧師後,多年來到不同教會牧養,也曾任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至大學的導師,半生都在做接觸人的工作。在宣教實踐上,陳牧師特別著重中國人的「情」,別樹一格地主張從「情」的觀點看基督教的神學。他認為描寫上帝具有公義、愛心很好,但說祂至情至義更能引起中國人共鳴。
他在崇基師生研討會提出〈從「情」的層面去了解基督教信仰〉一文,有學生質詢,如以「情」講福音,怎樣解釋罪?「寡情、無情、絕情、濫情便是罪了。我唱歌,你不跳舞,這是寡情;安息日能治病而不治,這是絕情……以情的觀點看,很多的疏離、商業決定,是近代人很大的罪。」他記得沙田第一城未被收購時,有一舖位租給一個聾的、一個啞的賣報紙,但後來連鎖店進駐後,他們賣五元一份報紙,這檔便要關閉。「為什麼不能給他們一點生存空間呢?」
重視處境的植根宣教
這種對貧弱者的關懷、情味,重視他們面對的困難處境,陳牧師認為,唯此基督教方能在文化中植根。有次陳牧師的家被業主迫遷,他哥哥只是一介工人,不知如何處理,便問他教會有沒有法子幫忙。陳牧師帶了哥哥見一個長於佈道的教友,「哥還未曾講出他的困擾前,那教友便問他:『你信了耶穌未,你得救未?』我哥非常反感。基督教是不是只是那麼講個人的信仰呢?」
陳牧師始終認為,基督教是關懷弱者、貧窮人的宗教。「上帝是照顧卑微的人的,我很喜歡《哥林多前書》十二章,『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 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他相信,宗教不是抽離現實生活只講心靈,要真實拯救人,還須包括其人生實際的處境。他本著這樣的心態事奉,走進人的生活中,收穫了意想不到的友誼與滿足感。
太太May對陳牧師說:「你那麼辛苦,我在家中建造花園給你。」
充滿人情味的街坊牧養
陳牧師在1995年退休後,跟街坊一同耍太極,發現街坊自有一套「牧養」模式。大家完了一起飲茶,有什麼冤屈便在席間互相傾談,「這是很好的group counseling。許多時候教會以為只有在教會才能做到事,其實上帝通過文化已經給我們許多啟迪,知道人可以自愛,人可以自我增值、互相關懷,用其文化方式,不需要我們特別舉辦什麼。」
如欲留言,請先
登入
或
版權所有
聯絡我們
|
廣告查詢
|
訂閱/補購本刊
2010©身心美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本網所有圖文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節錄
香港政府註冊慈善機構稅務編號 91_72684